流域生態學科研團隊袁娟娟博士在國際頂級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中科院SCI期刊分區1區,IF=16.240)上合作發表了題為Climate warming since the Holocene accelerates west-east communication for a Eurasian temperate speciesAquarius paludum的文章。袁娟娟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袁娟娟博士、南開大學卜文俊教授和葉瑱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和山東省自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和支持。
該研究聚焦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的中低緯度地區的半水生昆蟲-圓臀大黽蝽Aquarius paludum(Fabricius),研究結果表明其對過去和未來氣候變暖事件的響應與歐亞大陸高緯度冷適應動物類群截然不同,形成了“東-西組分”的遺傳分化格局,進入全新世后,隨著氣候逐漸回暖,在我國黑河-騰沖線所處的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西部地區再次接觸形成了東西支系間的雜交地帶(圖1);同時本研究整合6種歐亞大陸中低緯度分布的動物類群,證實了歐亞大陸中低緯度分布的溫帶動物類群具有較為一致的“東-西組分”的遺傳分化格局,中亞-蒙新干旱化和更新世冰期事件是東西支系分化的最有可能的影響因素,在未來氣候變暖情境下,歐亞大陸中低緯度分布的動物類群的東西支系適宜分布區并未退縮,而是擴大并在歐亞大陸北部形成一條潛在的擴張交流廊道(圖2)。

圖1圓臀大黽蝽ddRAD數據采樣分布及種群遺傳結構分析

圖2歐亞大陸中低緯度分布的6種動物類群現今和2070年的適宜分布區預測結果
論文鏈接:
https://academic.oup.com/mbe/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molbev/msac089/6575397。
(文圖/科技處 編輯/邵清清 審核/徐海波)